(肖峰,全讯新网官网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暑去秋来,湘大法科迎来了2024年秋收的季节。我何其有幸,能代表优秀的同事们,庆贺同学们的青春岁月步入更高的段位,也为你们即将开启的生活提供些参考意见。
成为师生,我们是有特殊的机缘。去年10月,湘大法科隆重举行了成立40周年庆典;去年10月,我也度过了40岁生日,作为湘大法科的同年人,参与院史编撰时,感怀40年来湘大法律人立志在四线城市办成一流法学的坚韧和顽强。
前日,学部公众号发布了本科新生数据分析,近六成同学生于2006年。遥想06那年,我本科毕业成为一名教师,那年是你们生命的起点,也是我执教的起点。有幸18年后与大家相会于此,为着共同的理想教学相长。许多研究生同学,从各地奔赴而来,有些是我以前的学生,有些通过二战、三战成功上岸,还有些毕业后工作多年,由着对法学、湘大法科的热爱,重回校园、再续前缘。
其实,我和大家一样,都背井离乡、扎根湘大。看到大家青春的脸庞,不禁追忆往昔,当年少小离家、奔赴梦想,今天,想必大家也和当年的我一样,人生走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,兴奋里带着些迷茫。我曾无数次问过自己:22年前,为什么要出发?回望行来之路,我的答案是:因为读书能够改变命运。
时至今日,我认为这个信念仍然生机勃勃,只是阅读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优化和调整,在此,有三点心得与各位共享:
第一,要从读死书,变为读活书。过去,大家读书的主要目标是分数无可厚非;今天,我仍认为高考、研究生考试是最公平的赛场。西方有汉学家提出过“唐宋变革论”,说: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自唐宋,主要理由是自唐宋以来,中国开始了施行注重学识的科举取士,取代了以出身论品级的魏晋门阀,中华文明实现了能力出众者掌权的良性循环。今天,我们能相遇,正是因为你们在与同龄人的分数比试中胜出。但分数只是皮象,实质的胜场在于学习能力和习惯。如果你们继续坚持分数至上,那么大学赋予的文凭,会成为孔乙己身上那件脱不掉的长衫,既不能放下身段务实生存,也不能穿上它以法为业、体面生活。
这是由于法科生未来面临的考验,源自社会现实。是作为法官检察官律师,能否解决实务难题;作为学者,能否推进学术进程的生死考验。书本是过去的总结,但解决活生生问题才是未来的立身之本。于是乎,步入湘大首先要从死读书中觉醒过来,转而直面法律现实,理解他、分析他、批判他、超越他,法科学习方得始终。
第二,要读好自己的书,也要读懂别人的书。马尔克斯在《百年孤独》中深情地写道:“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,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”,法学是解决社会冲突的艺术,对规则及背后规律的理解,见人见智,“慎独”是优秀法科生的良好品格。
但随着学习的深入,内心的孤独感会逐渐强烈,但专业素养又要求我们义无反顾地投入社会的怀抱,从同学、老师、家人开始,学会与世间所有的人和事,和谐相处。不仅要相安无事,而且要良好互动,寻到学业的伙伴、灵魂的知己、此生的伴侣。在此过程中,可能会遭受冷漠、拒绝,但法科生要走出自己的内心,读懂别人、读懂人性。山不向我走来,我便向它走去!
第三,要读透有字之书,更要阅尽无字之书。终有一天,你们会离开学校,各奔前程。那时,在校学习的成果之于未来人生而言,既是凭靠以获得财富分配的工具,也是一技在身获得社会尊重的砝码,最终,他应该像笛卡尔所说“我思故我在”那样,成为每个法科生确定自我价值的小确幸。可以说,法学之书是有字的,字字句句,都是我们的立身之本;法学之书也是无字的,因为这字字句句的意义,要和每位同学的品格、毅力、人生际遇完美契合,才能在温暖别人的同时关照好自己,学有所成之后达到人生的幸福。同学们,今日之中国,已从近代的苦难中浴火重生,并且走过了跟随西方法治的起步阶段,骨子里,我们继承着上溯至三代、造极于两宋的中华文化;现实中,我们面对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洪流;头脑里,我们依循唯物主义为根底的立国哲学,摒弃建诸于西方宗教的他国法治之路。在中国人重拾梦想的时刻,法治成为中国航船的压舱石,湘大法律人也是这伟大法治事业的一份子。
我想,每一代法律人都有他的使命,我希望:当时代的重担传递给你们这代人的时候,你们的骨骼足够坚硬!而不是为权谋、为利益趋炎附势;你们的学识足够深厚,而不是左支右绌、束手无策;你们的法治信仰足够坚定,而不是价值虚无、随波逐流。
孩子们,青春易逝,筑梦当下是你们这个年龄段最大的幸福。作为你们的老师,我也愿倾情付出、全程护航,期待我们师生共同努力,使每一位2024级的同学,都修炼成为光芒万丈的法律人,谢谢大家!
(肖峰,法学博士,全讯新网官网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全讯新网官网“韶峰学者”,研究方向为环境法、经济法、公益诉讼法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,中国法学会、湖南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,在《法律科学》《法学》《中国行政管理》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。兼任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、案件听证员,广东省检察官学院兼职教师,湘潭市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。)